973.jpg (36975 bytes)

农业973网站(G1998010200)

学术交流

重要成果

欢迎光临!
 

徐惠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7月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自1970年起先后从事烟草花药培养、小麦花药培养、小麦原生质体培养,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外源基因引渗、小麦转基因及DH群体构建等研究。“六五”以来均为国家攻关子专题或专题主持人、是“863”计划、“973”项目、中澳合作项目、欧共体合作项目及转基因专项的主要参加人。先后于198719901998年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德国MPI研究所合作研究。1978

年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农业部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7项,申请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5名。

主要研究成果:

1.烟草单倍体育种研究   70年代与他人合作研究烟草花药培养,是我国最早开展花培研究者之一。在国内外首次育成通过花药培养的新品种“单育一号”、“单育二号”、“单育三号”。并对花药培养技术和花粉植株后代遗传规律作了大量研究,对促进我国花药培养技术在其它作物上的应用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该项研究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二。

2.小麦花药培养研究    作为课题主持人参与了国家“六五”至“九五”的细胞工程育种攻关,攻关验收均得到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二委一部)的表彰,其中提高小麦花培绿苗诱导频率的研究获“六五”攻关验收A奖。先后育成北京8686、中8701、京411花培系等小麦优良花培品种(系)。

3.生物技术改良小麦种质研究    作为主要完成人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种植业研究所合作,综合应用现成生物技术,包括组织培养、CSph突变体,ELISA分析、分子探针、同工酶分析等,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首次在国际上将中间偃麦草等3个不同来源的抗黄矮病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证实其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确认了组织培养引渗外源有益基因的可行性。育成了世界上首批抗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种张春19、张春20,于2000年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该成果在种质和方法研究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并申请专利二项。

4.小麦转基因研究   1996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欧共体合作项目“小麦土传花叶病遗传工程改良”,负责小麦转化,通过不断研究摸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基因枪转化小麦的技术。1998年在德国科隆MPI研究所合作研究期间,应用这套技术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将欧洲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WSSMV-CP)导入普通小麦,填补了该研究所的空白。1999年回国后,又先后将中国小麦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WYMV-NIb)、中国土传花叶病毒CP基因(CMWV-CP)、Cre-loxp控制发育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近期主要论文:

1.多效唑小小麦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作物学报,1994,20(5):637-639,徐惠君、王山荭、楼奎福等。

2.组织培养与普通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选育,遗传学报,1996,23(5):376-381,徐惠君、辛志勇、刘四新等。

3.提高小麦X与玉米胚培养植株生产频率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6,4:15-16,陈新民、徐惠君等。

4.矮秆、早熟、高产冬小麦花培新品种CA8686的选育和利用,北京农业科学,1996,5:15-16,徐惠君、赵乐莲、杜丽璞等。

5.用基因枪将欧洲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WSSMV-CP)导入小麦,第六届全国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1999,P26-27,徐惠君、H.Steinbiss等。

6.小麦遗传转化中适宜选择剂浓度和标记基因的确定,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2):71-73,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等。

7.基因枪介导法向小麦导入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研究,作物学报,2001,27(6),徐惠君、庞俊兰、叶兴国等。

8.小麦遗传转化几个因素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1,34(2):128-132,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等。

9.小麦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检测,中国农业科学,2001,34(5),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等。

联系地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号码:0106891 9765

传真号码:0106897 5212

电子信箱xuhj@mail.caas.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