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jpg (25004 bytes)番茄(tomato)

        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中以成熟多汁浆果为产品的草本植物。番茄属的属名为Lycopersicon Mill,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三元。染色体数2n=2x=24。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每100g鲜果含水分94g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g、蛋白质0.6-1.2g、维生素C 20-30mg,以及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美国、苏联、意大利和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在欧、美洲的国家、中国和日本有大面积温室、塑料大棚及其他保护地设施栽培。中国各地普遍种植。栽培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起源、演化与传播: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积野生种的分布。番茄属分为有色番茄亚种(ssp.eulycopersicon)和绿色番茄亚种(ssp.eriopersicon)。前者果实成熟时有多种颜色,后者果实成熟时为绿色。番茄属由普通栽培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及与栽培种番茄有密切关系的几个种组成,大体上又分为普通番茄和秘鲁番茄两个复合体种群。普通番茄群中包括:普通番茄、细叶番茄、奇士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和奇美留斯凯番茄、多毛番茄;秘鲁番茄群中包括智利番茄和秘鲁番茄。现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樱桃番茄。墨西哥较早驯化栽培,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Miller)首次作出植物学描述,进行分类和定名。17世纪传入菲律宾,后传到其他亚洲国家。中国栽栽培的番茄从欧洲或东南亚传入。清代汪灏在《广群芳谱》(1708)的果谱附录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由于番茄果实有特殊味道,当时仅作观赏栽培。到20世纪初,城市郊区始有栽培食用。中国栽培番茄是从50年代初迅速发展,成为主要果菜之一。

       植物学性状: 根系发达,主要分布在30cm的耕层内,最深可达1.5m;根群横向分布直很能可达1.3-1.7米。根系再生能力强。茎半蔓性或半直立性,基部木质化。分枝性强。为合轴分枝。叶互生,不规则羽状复叶。有小叶5-9片。小叶卵形或椭圆形。叶缘齿形,浅绿或深绿。茎、叶上密被短腺毛,分泌汁液,散发特殊气味。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顶芽为花芽,第一花序位于第6-9节间,其后花序都着生各节侧枝附近,每隔1-3叶生一花序。完全花,花冠黄色,基部相连,先端5裂,花药连成筒状,雌蕊位于花的中央,子房上位。自花授粉,天然异交率在4%以下。按生长和开花结果习性可分为:①有限生长类型;主茎生长6-8片真叶后形成第一花序,此后每隔1-2片叶着生一花序,主茎着生2-4个花序后,顶芽分化为花芽,茎不再延伸,出现封顶现象。此类型植株较矮小,开花结果集中,表现早熟。②无限生长类型:主茎生长7-9片真叶后着生第一花序,以后每隔3片叶着生一花序。主茎不断延伸生长,由叶腋抽生的侧枝也能同样着生花序,此类型植株高大,生育期长,偏晚熟丰产。果实为多汗浆果。有圆球、扁圆、椭圆及洋梨形等。成熟果实呈红、粉红或黄色。由果皮、腔隔、胎座及种子组成。受精后胎座增生的胶状物充满果室。小果型品种2-4室,大果型品种4-6室或更多。种子扁平、肾形,表面生银灰色茸毛,有胚乳,千粒重3g左右。使用年限3-4年。

       类型和品种:目前栽培的番茄,属普通番茄。有5个变种:①栽培番茄(var. commune Bailey)。多数栽培品种均属此变种;②樱桃番茄(var.cerasiforme Alef.),果实圆球形。果径约2厘米,2室,红、橙或黄色;③大叶番茄(Var.grandifolium Bailey),叶缘光滑,形似薯叶;④梨形番茄(var.pyriforme Alef.),果实梨形,红色或橙黄色;⑤直立番茄(var. validum Bailey),茎直立,果实扁圆球形。

    栽培番茄的品种有三大系统:①意大利系统:果实卵形或椭圆形。适于干燥地区作无支架栽培和加工用。代表品种有罗城一号和罗马;②英国系统:果型小,深红色,低温短日照条件下结实性强。代表品种有创财和最佳;③美国系统:果实中型至大型,适应性强。中国栽培的番茄品种来自北美或欧洲,经过多年的栽培和选育,已有一批适于中国气候和栽培要求的品种。

    生长发育与果实形成:番茄喜温暖,不耐炎热。其生育周期可分为:①发芽期:从种子萌动到子叶展开,第一片真叶显露。发芽的最低温度11℃,适温20-30℃,最高35℃。②幼苗期:从真叶显露到第一花序现蕾。此期茎叶生长与花序分化同时进行。适宜昼温20-25℃,夜温13-17℃。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营养完全等条件下,可培育出适龄壮苗。③开花结果期——从第一花序现蕾到果实采收完毕。又可分为:始花结果期——从第一花序现蕾到座果,是由以营养生长为主向生殖生长为主的过渡阶段,须适当控制茎叶生长,促进第一花序座果。开花结果盛期——从第一花序座果到果实采收完毕。茎叶生长与开花座果同时进行,开始转向以开花座果为主,是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2-26℃,30℃时光合强度明显降低,35℃生长停滞,引起落花落果。开花结果期内要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协调生长和结果的矛盾,以延长结果期。幼苗2-3片真叶时顶芽生长点肥厚隆起,停止分化叶子,随之分化出第一花序的第一花芽,并相继分化其他的花芽。在第一花序原始体基部的新生长点分化1-3片叶子后,进行第二花序的分化。如此循序分化出以后的叶子和花序。若茎端在花芽分化时不再分化叶子,即呈有限生长类型。花芽 分化适宜昼温24℃左右,夜温17℃左右。低夜温和强光照,第一花序节位较低,花器官的分化和发芽良好。高夜温和弱光照,第一花序节位升高,花器官分化和发育不良,花数减少。8℃以下低温易形成多心皮子房,成为畸形花、果。番茄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除受环境条件影响外,与植株体内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植株光合作用旺盛,碳水化合物积累占优势,C/N比率升高,营养生长适当,则开花结实良好。

    开花时花冠转为深黄色,花药内侧面纵向开裂。花柱贴着花药壁伸长,花粉粒落到柱头上,完成自花授粉。50多小时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后子房内源生长素含量迅速增加,同化产物输入果实,幼果开始生长。花药在低于15℃的条件下不开裂,引起低温落花;花粉粒在高于33℃的条件下失去活力,引起高温落花。开花期间的适温为21-26℃。

    开花时子房细胞分裂基本停止,开花后主要是细胞膨大,果实大小与开花时子房大小呈正相关。开花至果实成熟需30-60天。果实生长呈“S”型曲线,即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果实发育的适温为昼温25℃,夜温15℃。超过30℃茄红素形成受抑制。绿色果实经8℃以下的低温受寒害,茄红素形成受抑制。绿色果实经8℃以下的低温受寒流害,茄红素全盛受到干扰和破坏,再给于适宜温度果实也不再转红。果实成熟过程分五个时期:①青熟期。果实基本停止生长,果顶白,尚未着色;②转色期。果顶部由绿白色转为淡黄至粉红色;③半熟期。果表面约50%着色;④坚熟期。整果着色,肉质较硬;⑤完熟期。肉质变软。番茄属呼吸跃变型果实,呼吸高峰始于转色期,在半熟期达最高值,并具后熟现象,绿熟果实能离体成熟。果实成熟期间葡萄糖和果糖增加,淀粉减少,可滴定酸减少,不溶性果胶转变为可溶性果胶和果胶酸,叶绿素内基粒解,胡萝卜素结晶和叶黄素增加,茄红素迅速合成。维生素C含量变化不大。果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也发生变化:叶绿素内基粒解体有色体形成,膜上沉积类,胡萝卜素结晶。呼吸跃变后期,线粒体、高尔基体及内质网退化,核糖体消失,胞质囊泡形成。

    果实发育期间会出现各种生理障碍:低温上分化的多心皮子房会发育成畸形果和脐裂果,水分供应变化剧烈易引起裂果,受精不良或使用的生长调节剂浓度过高会形成空洞果,高温日晒会发生果实日灼病,干旱缺钙常产生脐腐病等。

    栽培技术:中国华北及江、淮地区以春夏栽培为主,如果秋季栽培,后期需保护,如在高山冷凉地区可越夏栽培。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无霜期短,夏季不太炎热,只进行夏季栽培。华南地区夏季炎热,冬季不冷,主要进行秋冬栽培。各地在温室或塑料大棚栽培番茄时,多行冬春和秋冬两茬栽培。忌连作,宜实行3-5年轮作。

    育苗移栽,培育适龄壮苗。各地春夏或夏季栽培一般采用温床或冷床育苗;秋季栽培及华南的秋冬栽培采用露地育苗。东北及西北一些地区大面积无支架栽培时,可直播。播种期要根据定植期和苗龄来推算。苗龄长短则因育苗期的温度条件不同而异。北方冷床育苗,苗龄一般掌握在60天左右;夏季高温季节育苗,苗龄约25-30天。苗床培养土要力求营养完全、疏松通气、病原物少。苗床温度:出苗前昼温25-30℃,夜温15-20℃,出苗后昼温20-25℃,夜温13-15℃。适当降温锻炼幼苗,防止胚轴徒长。2-3片真叶及时分苗(可移入营养钵内或按10cm见方分苗)。缓苗期间宜较高的温度,缓苗后保持昼温20-25℃,夜温15℃左右。定植前8-10天低温锻炼。夏季育苗最好采用寒冷纱降温棚等防蚜、降温措施,并注意排水,防止幼苗徒长。适期分苗和定植。

    番茄能半耐旱,但不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宜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种植。对氮、磷、钾吸收的比例为2.5:1.5。植株对氮和钾的吸收率为40-50%。对磷的吸收率为20%。在施肥时氮、磷、钾合理的配合比率为1:1:2。定植前施有机肥作底肥,配合施入磷、钾肥,深耕耙细作成平畦或高畦。春夏露地栽培在无晚霜危害的情况下适当早定植,使之早缓苗和早生长发育,利于增强对病毒病的抗性。定植密度:早熟品种每亩5000-6000株。中、晚熟品种每苗3500株左右。双干整枝时株数可减少。

    番茄多行支架栽培。整枝方式主要有两种:单干式,只留主干,侧枝全部摘除,栽植较密,利于增加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双干式,除留主干外再留第一花序下的一个侧枝,其余侧枝摘除(侧枝以长到4-7cm时摘除为宜)。单位面积栽植株数较少,但早期产量低于单干式整枝。及时打顶,提高座果率,促旱进果实成熟。为防止落花落果可于花期用10-20ppm的2,4-D(2.4-二氯苯氧乙酸)浸花或涂花,或用20-30ppm的PCPA(对氯苯氧乙酸)喷花。植株生长中后期,下部的老叶也可适当摘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番茄生长期间适当追肥,不可偏施氮肥,须配合磷、钾肥。一般于定植缓苗后施催苗肥,促茎叶生长,第一穗果开始膨大后进行第二次追肥,促果实膨大;中晚熟品种还需在第1、2穗果采收后进行3-4次追肥。在果实生长期间用1.5%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对果实和种子发育有促进作用。定植浇缓苗水后需中耕保墒。第一花序开花期间应控制灌水,防止因茎叶生长过旺引起落花落果。第一穗果座果后,植株需水较多,应及时灌溉。雨季注意排水。

    果实变色期限采收。进行贮藏或远运,可于青熟期采收。青熟的果实可以人工催熟。方法是:采收后用2000-3000ppm的乙烯利溶液浸果,并置于25℃左右的环境中,5-7天果实可迅速转红;或在植株上用500-1000ppm的乙烯利溶液喷果,须避免喷在叶子上。

    采种。原咱田应与其他番茄品种田隔离100-300米,生产用种田应隔离30-50米。果实成熟后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植株作种株。果实收后剖果取种,在非金属溶器中,25-30℃温度下发酵24-36小时,用清水搓洗、晾晒。

    病虫害及防治: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青枯病、晚疫病、叶霉病、早疫病、灰霉病、绵疫病、脐腐病等。

    病毒病:主要由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引起。主要病症有:①花叶病: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深浅相间,叶略有皱缩,病株略比健株矮;②蕨叶病:病株上部叶片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③条纹病:病株茎秆、叶柄或叶脉搏发生深褐色下陷的油浸状坏死斑。烟草花叶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黄瓜花叶病毒由蚜虫和汁液化气接触传染。主要防治措施是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增施磷、钾肥;注意防治蚜虫。

    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为真菌病。危害叶和果实。叶片上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和暗褐色水浸状大病斑,逐渐变褐色,病斑边缘在潮湿情况下长出白色霉;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变褐。果实上病斑呈不规则云纹状,边缘模糊,浅褐色至暗褐色,斑面生稀疏白色霉。茎上病斑暗褐色,略向下陷,边缘也产生白色霉。18-22℃,空气相对湿度66-96%范围内利于晚疫病的发生。采取加强田间管理;栽培抗病的品种;喷洒波尔多液、瑞毒霉、乙磷铝、甲霜灵、杀毒矾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n)为细菌病。主要为害植株维管束组织,使之变褐。发病后,叶色变淡,萎蔫,短期内整株死亡。病原细菌在土中越冬,由伤口侵入植物体。宜选用抗病品种;土壤增施石灰,改良土壤酸碱环境;轮作(最好与水稻田轮作)等进行防治。

    脐腐病:生理病害。因水分供应失常、干旱引起缺钙而锈发果脐部产生褐色略凹陷硬斑,可扩大到半个果实(只发生于青果上)。以正常供水,喷布1%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可防治此病。

    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p.)线虫侵害根部,发生念珠状根结或根瘤。可采取轮作;灌水;使用二溴乙烷杀线虫药物处理土壤等方法防治。

    较常见的病害还有:叶霉病(Fulvia fulva)、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绵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又称褐色腐败病)。以上4种病害均为真菌病。

    虫害有棉铃虫和白粉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