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中文版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种质信息
   种业信息
  农业知识
  种质保存
  信息交流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生招生
   

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硕士生导师简介

程须珍,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绿豆科技应用协作组组长,中国亚蔬绿豆合作研究项目国家协调员,国家小宗粮豆技术鉴定委员会秘书,北京市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绿豆、小豆等热季豆类种质资源及创新利用研究。现主持参加在研课题10项(第一主持人7项,第二主持人3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绿豆抗豆象种质遗传及创新研究”,国际合作“ICGR、ARC豆类科技应用协作研究”,农业部保种“食用豆种质资源保护”,国家科委基础性研究“食用豆种质资源研究”,“十五”攻关“食用豆种质创新与利用”,948项目“绿豆抗豆象种质引进及利用”,农业院唐河基地“抗豆象绿豆新品种试验及开发利用”,北京市贮备项目“抗豆象绿豆新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等。年使用经费约50万元。联系电话:62189159, E-mail:chengxz@caas.net.cn


陶梅, 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副研究员。1982~1994年,在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种质库从事种子贮藏研究,先后参加“七五”、“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二十万份种子入国家库保存”,启动和组织完成国际合作项目“种子超干燥贮藏研究”。1995~2000年,在国际植物资源研究所东亚地区办事处工作,先后参加二十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2001~至今,主持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外引种室工作,负责全国对外交换和引进作物种质资源的归口管理。研究方向:国外作物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主持948项目“国外引种数据库建设”和农业部专项“对外交换分类名录编纂及国外引种信息管理”,2001~2003年项目经费140万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62178733 传真:010-62189591 Email : meitao@mail.caas.net.cn


  孔秀英,女,副研究员,博士,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1999年赴韩国从事小麦EST(表达序列标签)合作研究;2000-2002年赴美国进行小麦基因组学研究。主要从事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结构及侧翼区序列分析、小麦抗病基因及太谷核不育基因和矮秆基因克隆、小麦不同基因组材料BAC文库的构建与筛选、小麦B基因组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麦EST研究并得到了1000多条EST,其中多数含未知新基因;建立了一套高效的BAC文库构建的技术体系,构建了世界上第二个非点膜的六倍体小麦的BAC文库,并从文库中筛选出Rht10的候选基因;制作出国内外第一套四倍体小麦BAC文库高密度杂交膜;完成了小麦D基因组BAC文库高密度杂交膜的制备、筛选及阳性BAC克隆Contig的构建;完成了小麦A/B基因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侧翼区序列分析;构建了四倍体小麦α和γ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contig;克隆了尾状山羊草C基因组的特异重复序列;在分子水平上为小麦B基因组的起源提供了证据。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基因组学及其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其所在的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充足。


  宗绪晓,男,1964年8月生于山东省莱州,1987年毕业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从事食用豆类研究至今。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食用豆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是国家、农业部等奖项的获得者和主要参加人。主要研究方向:食用豆类遗传资源研究、改良和新品种培育。现主持“十五”攻关“食用豆类资源创新和利用研究”子课题、ACIAR中澳合作项目“Increased Productivity of Cool Season Pulses in Rain-Fed Agricultural Systems of China and Australia”中国项目、ICRISAT的IFAD国际合作项目“Farmer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nto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of Grain Legumes in Rainfed Asia”的木豆项目,以及负责科技部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食用豆类部分等。
  联系电话:(10) 62186651(O);(10)62143503(H);13683589829(M)
  E-mail:zongxx@mail.caas.net.cn


  王克晶,男,1960年4月出生,副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日本岩手大学农学院生物资源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1986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 “湖北神农架农作物资源考察与收集” 攻关项目,获农业部三等奖,其中负责的油料作物资源考察与收集获湖北农科院一等奖。“八五”(1992-1996年)在日本攻读博士(生物资源专业),发现了Kunitz型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新变异体(Tie),该变异是一个单碱基突变导致一个氨基酸变异,具有最高的活性。“九五”“十五” 承担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近五年来发表文章20余篇。近期研究内容包括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收集、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野生大豆蛋白多态性研究、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遗传分化和进化研究等。
  联系电话:62189198 Email:wangkjyq@yahoo.com


  卢新雄,男,1961年7月出生,副研究员。任种质贮藏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负责国家种质库的管理与研究工作。1984.8-至今,在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从事作物种质保存技术、种子保存生理生化及遗传的研究。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库存种质安全保存与预警关键技术的研究”、国家基础性工作项目“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入国家库保存”及IPGRI合作项目《延长基因库贮藏种子寿命的最佳含水量研究》等课题。研究方向: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理论与技术。Tel: 010-62174099, Fax:62174099. E-mail: pvpsc@mail.caas.net.cn


  张辉,男,博士,副研究员。1980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1984年获遗传学学士学位。1998年在英国剑桥实验室攻读博士,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MikeGale博士的指导下,进行小麦族基因组的相互关系及小麦开花基因的研究,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主要从事山羊草属基因组学的研究。山羊草属含有C,D,M,S和U等五个基本基因组,是小麦非常重要的近缘植物。研究结果显示,山羊草属不仅是小麦B、D基因组的供体,而且含有丰富的抗病、抗虫、高蛋白等优异性状基因,是现代小麦改良的优异基因源。因此,利用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山羊草属与小麦基因组的部分同源关系,进一步揭示小麦的起源、演化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近几年主要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山羊草属的小伞山羊草U基因组、高大山羊草S基因组与普通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小伞山羊草U基因组、高大山羊草S基因组与小麦基因组的比较遗传图,明确U、S基因组与小麦基因组之间的部分同源关系。山羊草U和S基因组遗传图的构建,丰富了国际上小麦及禾本科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的内容。
联系电话:62186649 E-mail:zhang_hui@mail.caas.net.cn


  黎裕,男,1966年生,副研究员。1985年在西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8、200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农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85年以来,先后参加和主持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863”、“863”、“973”、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及中美、中意、中法、中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作物遗传资源的高效鉴定评价和利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基因发掘等。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培训,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多篇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参加编写论著5部。近期研究内容包括作物重要农艺性状、抗病虫和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抗旱性和品质性状的基因组学研究等。
  联系电话:62186647 E-mail:yuli@mail.caas.net.cn


  张京,男,汉族。1957年12月1日出生。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毕业,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作物品种资源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麦种质资源研究。 参加或主持完成 “七五”以来,国家科技攻关、区域治理和院长基金等项目,有关大麦种质资源研究课题20多项。现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种质资源基础性工作、农业部948引种和中美、中澳大麦国际合作等项目中,担任大麦种质资源研究课题主持人。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农业厅科技进步1等奖和2等奖各1项,受到国家科委、计委和财政部的联合集体表彰1次。独笔和以第一作者在《中国农业科学》和Plant Breeding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参与编撰、翻译和出版的著作10部。现为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啤酒专业协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特邀国际会员。
  联系电话:62186653 E-mail:jingzhang@95777.com


  

 

中国作物种质信息网

版权所有: ©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

Copyright: Chinese Crop Germplasm Information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